热点专题
 

“武林一支笔”吴文翰

华奥星空 2011-1-28 15:56:51

  菊花飘香时节,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附近吴文翰老师的寓所,笔者采访了这位年已耄耋的老人。吴文翰老人被誉为“武林一支笔”,多年从事太极拳研究,发表了大量的武术文论和专著,还在《武术健身》《武魂》等专业期刊从事多年的编辑工作。完全退休后,老人在陶然亭传拳授艺,颐养天年。白居易诗云:“更待菊黄家酝熟,共君一醉一陶然。”写尽了老人淡然、陶然的心境……

   我们邢台这一支武派太极拳是河北永年广府镇的郝为真传过来的。我的老师是李圣端,我的师爷是郝为真。我是郝为真的再传弟子。

   在清末民初的时候,郝为真的名气是非常大的,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曾经请他到天津的总督府,教自己的子侄太极拳,可是,郝为真没有去。戊戌变法之后,由于袁世凯出卖了维新人士,所以,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当中,他的名声是非常坏的。郝为真虽然不是什么知识分子,可是受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老师李亦的影响,也有知识分子的骨气,非常讨厌袁世凯。当时,永年有个清末翰林,名叫胡月舫,袁世凯托胡月舫请郝为真去天津。郝为真心里不想去,又不能得罪袁世凯,就把陈秀峰推荐去了。陈秀峰是杨班侯的徒弟,也是个秀才。后来,我在《武术健身》当编辑,和天津陈秀峰这一支的弟子还有过联系。

   邢台在平汉线上,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商埠。邢台城里有一家货栈,存放南来北往的货物。货栈的东家姓申,叫申辅绣。郝为真的儿子郝月如就在这家货栈做账房先生。申辅绣通过郝月如,把郝为真请到邢台,目的是教自己的小孩儿学习太极拳。像申文魁、申文翰就是在那时跟郝为真学习的太极拳。除了申辅绣的子侄外,郝为真在邢台也收了一些其他人,比如李圣端、李香远等,都是在那时跟郝为真学习的太极拳。

   我是邢台市南和县人,在邢台市长大。我的父亲是个中医,在给人看病的同时,也做一点生意。

   我1928年出生,“七七事变”之前,还不到十岁,就开始学太极拳,当时就是瞎玩。我有个邻居大哥,比我大十几岁,他在院子里练太极拳,我就在后面跟着比划。后来他成了我的师兄。我正式学太极拳大概是在1939年前后,记得是个冬天。邢台在当时有一个国术研究社,我的老师李圣端担任社长,他是回民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各地的国术馆、国术研究社也都渐渐停止了活动,武术进入了低潮,但是,余热还在。我就是在国术社散了以后,开始跟李圣端老师学拳的。我家离李老师的家很近,他家在巷子口住,我家在巷子里面住。

   说起邢台国术研究社,我要多介绍两句。

   1928年,国民党把中国初步统一了,国民政府提出了“新生活运动”,要把中国建设成政治经济发达的国家。“新生活运动”有许多内容,比如不能随地吐痰、遵守交通规则、不许抽大烟吸白面等等,另外,中国传统的东西都加了个“国”字:中医叫“国医”、京剧叫“国剧”,还有“国学”。“国术”这个词就是那时产生的。

   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,国民政府推广的力度是相当大的。武术方面,成立了中央国术馆,各省市也都成立了国术馆。省的国术馆馆长都由省长担任,比如河北省国术馆的馆长就是宋哲元,宋哲元当时任河北省省主席。北平许禹生的体育研究社也改为国术馆,当时北平市市长是馆长,许禹生是副馆长。永年国术馆的馆长也是县长,郝月如是副馆长。这证明,当时各级政府对武术是非常重视的。所以,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,中国武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。这时候,太极拳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。当时,杨澄甫老师写了一本书《太极拳使用法》,是董英杰帮助写的。后来郑曼青又帮助他写了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。这两个版本现在都有。《太极拳体用全书》出版时有许多名人的题词,第一个就是蒋介石。蒋介石很少给人写匾、题字,却给杨澄甫老师的书题词,这说明他对太极拳的重视。

   邢台国术研究社是1930年成立的,苗县长担任馆长,我的老师李圣端是副馆长。研究社的前身是少林会。这个研究社也是在郝为真的几个弟子(比如郝中天、王延久等)的共同努力下创办的。这些人大都家境富裕,是大掌柜的。比如我的老师就在邢台南关的羊市大街(过去是卖羊的集市)开了个回春酱园。我的老师是回民,过去邢台没有回民的酱园,所以回春酱园生意不错。回春酱园主要卖腌制的咸菜、香油等日常用品。酱园的院子比较大,有楼房,永年的老师来了,就在那里住下,互相交流拳艺。邢台南关有个羊市水坑,现在叫羊市水台,水坑边住着很多人家,路北有个龙王庙,庙前有个很大的空场。国术研究社一开始是在龙王庙教拳,后来搬到了龙王庙附近仁义巷,在一个姓李的人家的仓库里教拳。

   我们邢台这些老师都不以教拳为生,练习武术、教授武术纯粹是个人喜好。邢台国术研究社当时没有要政府一分钱,都是靠各个老师做生意赚钱贴补。永年县的国术馆就不同了,当时,永年县给国术馆每月五块现大洋作为会费,副馆长郝月如还有一些津贴。但是,国术馆教学是免费的,姚继祖等都是当时永年国术馆的学员。后来,五块大洋不够了,李福荫老师、郝砚耕老师等人又凑了些钱,大概是2500块大洋,在永年东大街路南开了一个酱园,叫太极酱园。太极酱园赚的钱除了扩大再生产外,都补助了国术馆。所以,当时永年国术馆办得不错,培养出不少人才。

   可惜,“七七事变”后,日本全面入侵中国,武术的这个大好形势就结束了。

   我学拳的时候,邢台管太极拳叫十三势,也叫开合架。当时,我们都没有递帖,也没行拜师礼。因为,我的老师是个回民,回民根本就不讲究这一套礼节,据他说,他跟郝为真学拳,也就是作个揖,就算拜师了。回民是不能随便给人磕头的,只能给主磕头。除此之外,就是给皇帝磕头。所以,他跟郝为真学拳,也就是递个帖,作个揖,就完了。我是给老师鞠了三个躬,什么都没有,非常简单。我这还算是拜师的学生呢,我的师兄弟们都是回民,就更不讲究这个礼节了。其实,武派太极拳都不太讲这个,过去没这一套。武禹襄是个读书人,不以教拳为生,他教的学生是自己的外甥李亦,还有杨班侯,他不可能让自己的外甥递帖。李亦主要教了郝为真,也没让他递帖。等郝为真收徒时,基本也没有这一套。当然,后来人们讲究这个了,就说自己递过帖,我也说自己递了帖。这都是笑谈。

   我们老家附近的任县出了好些太极拳家,比如崔毅士、董英杰、王其和。任县很多人都会武式太极拳。他们有的就说是跟郝为真学的。其实,十有八九是跟李香远老师学的。后来,有人找我证明是不是跟郝为真学的,比如保定×××的徒弟们说武式太极拳是跟郝为真学的。其实,×××没有去过永年,郝为真也没有去过保定,怎么能是跟郝为真学的呢?后来他们一比划,我一看,嗨,原来是跟李香远学的。因为李香远也是我的老师,一出手我就知道。过去,人在出了名后,要吃这碗饭,为了显示自己就要攀个名气大的或者辈分高的人,说自己是他的徒弟。这种吃开口饭的,不只是太极拳,其他行业也有这种情况。比如,唱京戏的,说自己是马连良的徒弟,其实根本没和马连良学过,却挂个马派嫡传,要凭这个挣碗饭吃。武术界也是这样。

   国术社散了以后,我开始跟李老师学拳。老师教拳,是按照过去的传统方式传授。我是小孩,他就先教我练习基本功。这些基本功和现代长拳的基本功没有什么区别,有踢腿、压腿,里合、外摆、旋风脚、下腰、涮腰等等,当然,没有现在运动员的动作造型美,但是,要求是一样的。我们现代武术的基本功基本是查拳的。在北方的长拳中,查拳的造型是最漂亮的,我们邢台这里的其他拳,比如梅花拳、二郎拳等,都没有查拳的基本功造型好看。邢台的武术老师大部分是回民,回民大都练习过查拳。所以,邢台国术馆和永年国术馆不一样的地方是,永年国术馆只教武式太极拳(当时还没有武式太极拳这个名字,叫开合架),而邢台国术馆除了教太极拳外,还教查拳、六合拳等其他拳种。所以,我的师兄弟们大都会许多其他拳种。我学的武术器械,绝大部分是六合拳的,也学过查拳。当时的教学是综合性的,很多学员除了太极拳,还学了很多其他拳种器械。

   我学习的是查拳的基本功,五十多岁的时候还能连打五六个旋风脚。小时候,我们打旋风脚要连续打十几个。这是数量,还要求高度。小孩练习先给你摆一块砖,让你从砖上打过去,打过来;然后,逐渐加高砖的高度进行练习;再后来要求你从马扎上打过去,最后从凳子上打过去。我那时还小,没有练习到这个程度。我的师兄们能从板凳上一个飞脚打过去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要练习弹腿。回民练习武术都比较重视弹腿。我练习过几趟弹腿,所以,我现在的拳架和永年的不太一样。从身形上看,有查拳的特色,这是从小练习查拳的结果。比如“左右起脚”,我做的时候是松胯,提膝,再绷脚尖踢出,这就是弹腿的练习方法,要求寸踢、寸弹。我现在教学生,都要求这样练习“左右起脚”,要踢出弹性劲,要有准头。这完全是按照弹腿的要求做的。现在,我练习剑和拳,亮个相,都有查拳的风格。我们这一支是从永年学来的,但是,太极拳的风格和他们就有了区别,这种区别就是受了查拳、弹腿的影响。

   我除了太极拳,还跟郑月南老师学习了六合拳的器械。六合拳是怎么传到邢台的呢?过去保定有一个保镖的拳师,姓郭。火器兴盛以后,保镖业就衰落了。为了生计,郭师傅就开始教拳。他在邢台教了两个比较出名的徒弟,其中一个就是郑月南。郑月南会六合拳、地堂刀、鞭、虎头钩等。我的地堂刀、九节鞭、虎头钩都是跟郑月南老师学习的。当时,邢台有个农业职业学校,郑月南在那里当武术老师,星期天,我就到他家里学习这些器械。我的大部分器械,都是跟郑月南学习的。他也在国术馆当过老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