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专题
 

中国太极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与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

钱建忠 翟金录 2011-9-13 11:31:54

  一

  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华夏文明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,中华武术呈现出加速度的态势向世界各国传播。恩格斯讲: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最高峰,便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。” 那么,在世界各国武术传播、碰撞、融合、发展的大趋势中,中华武术理论建设的运筹,便是一个十分迫切的历史任务。

   中华武术不论是内家的、外家的,还是汉传的、少数民族独有的,其共有的理论基础,便是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——太极文化。太极文化的阴阳、虚实、刚柔、生克、进退、化发等等范畴架构起来的理论体系,是中华武术特有的理论基础和表达方式。太极拳、八卦掌、八极拳、太乙五行拳、武当双剑等拳械,很多直接用与太极相关的概念命名。这些足以说明,在中华文明沃土中孕育出的武术奇葩,都带有母体的奶香。离开中华文明核心的太极文化,难以全面总结武术的发展历史,难以准确深入地解读它的精神内涵,难以洞若观火般把握它的发展方向。

   二

   “拳与道合”,这是近代史上武林名宗——太极、行易、八卦大家孙禄堂的至理名言。拳和道是合一的,道是拳的最高范畴,拳是道的具体体现,道为体,拳为用。道和拳是一般和特殊、共性和个性、体和用的辩证关系。

   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马上理解它,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。”我们只有从理性的高度,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武术,解读武术。武术很容易被人理解为单纯的格斗技击术,而忽视它所承载的哲学思维;武术很容易被理解为御身、健身之术,而忽视它的修身、养性、拓展理论思维的意义。宣统皇帝的侍读、国学大师陈微明读了孙禄堂的武学论著大为吃惊:武学中竟包含这么多的哲学内容!从事武术的人竟有那么高的哲学理论修养!他随即拜访孙禄堂,交谈后,陈微明被武术大师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所折服,于是拜于孙禄堂门下,执弟子之礼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后,陈微明在上海开办“至柔太极拳社”,成为推广武术的著名社会活动家。可见,武术内的理论思维,易被人们忽视,但其理论内涵一旦被解读,会大大有助于推广和弘扬。

   三

   武技的发展,应该早于武术理论的出现,这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。在原始社会,武舞就出现了。狩猎是武舞的生活素材,武舞是狩猎生活的再现。武舞、武艺、武术肯定有一个相当长的孕育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中国的太极文化理念就逐渐孕育了。夏代出现连山易,商代出现归藏易,到周代出现文王易后,逐渐形成了体系博大完备、内容抽象深刻的太极理论形态。在周易以后三千多年的发展中,太极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,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,而且一直保持着旺盛的青春活力,不断地发展着。春秋晚期的道德经、孔子十篇的易经注疏、宋代的太极图、毛泽东的《矛盾论》等等,把太极思维丰富完善到近乎极致的程度。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。

   太极思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成果,都会很快地渗透到武术,二者形成相得益彰、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。

   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形成及太极拳种的出现,鲜明地告诉我们,只有中华民族深刻的理论思维,只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,才能产生以柔克刚、后发制人、立身中正、随曲就伸、含而不露、战略胜人的中华武术。其它民族大都不具备产生此类武术的土壤,因其不具备产生此类武术的太极情怀。

   四

   国外学习中国的文化,习惯追根溯源。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连续数十年的发展,不仅成功应对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,而且成功应对了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,经济最快回暖,世界各国热烈探讨中国模式成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,中国模式能不能克隆和复制,以至为了弄清中国强大后会不会称霸而探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“王道”和“霸道”。

   武术也一样,西方有很多人问过我:像中国太极拳这样高雅文明的技击术,是怎样设计出来的?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?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美国一家哲学杂志的总编曾问我,武术是双方的生死搏斗,而太极推手却把它创编成双方的和谐架构,是什么思想指导的。我说是太极的“相反相成”、“相克相生而不相害”的太极理念。他说:我到中国来,对中华武术的理解才真正深入了一层。太深刻了!太了不起了!人类都会接受。

   中华武术的理论体系是强弱转化论、阴阳互生论、虚实相通论、敌我统一论、宇宙全息论等等理论。正是有了这些深刻的理论指导,才有“柔弱胜刚强”、“绵里藏针”、“舍己从人”、“气由脊发”、“力从人借”、“打人如贴面”等独特的“技法”。

   只有把太极理论讲清了、普及了,太极武术的传播才会有翅膀,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扎根。

   五

   没有物证的历史是虚无缥缈的。要想展示我们的太极理论,建一座“太极文化博物馆”可谓势在必行。这座博物馆,要回答人们这样的问题:产生太极文化的自然生态、社会生态是什么样的?太极理论在数千年的发展中,各个时期的表现形态怎样?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?每个时期的太极文化,对同时代的军事、武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?太极拳、八卦掌、大洪拳、形意拳、八极拳、太乙五行拳等拳种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如何……

   博物馆应通过各种文物以及图片、图表、理论著述、音像等,形象、生动地对太极文化进行展示,让人们对太极文化有一个完整、动态的把握。博物馆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,营造最佳的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感官情境,帮助人们更直观地、轻松地认识事物的太极状态,更深入、愉悦地感知、接受太极理念,从而成为人们学习中国太极文化的核心场所,把普及武术和传承传统中国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。

   六

   我们国家无论在综合博物馆还是专业博物馆建设方面都比较滞后,十万人平均博物馆占有率很低。像复旦、交大这样的一流大学,都没有展品丰富、面积较大、手段较先进的博物馆,而国外,像莫斯科大学一家就拥有历史博物馆、自然博物馆等共四座大馆。中国的武术博物馆更为奇缺,至今为止,没有一座大规模的功能齐备、影响深远的武术博物馆,甚至连国家武馆中心也没有。上海体院新建一座中国武术博物馆,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,但毕竟是初创,其藏品数量和博物馆的功能都还有待提高。

  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,留下的带有武术信息的文物非常丰富。彩陶、青铜器、壁画、绢画等文物上,有很多狩猎、格斗、战争的画面;有很多记载拳术、棍术、刀术、剑术、枪术等武术的资料;有很多刀、枪、剑、戟、钩、钺、斧、杈、狼牙棒、双手锏等器械;有很多拳种史料和拳谱;有很多练功秘诀;有很多辅助练功的方法窍门;有很多研究武术的专著……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史中,从陶器、瓷器、青铜器、锡器、石器、玉器等,保留了很多太极文化发展的足迹;河图、洛书、阴阳鱼、阴阳鱼图案、八卦符号、六十四卦卦象、道德经竹签、道德经绢本等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太极辩证思维的发展印记。

   这些文物征集起来,用通俗的文字加以解读,按内在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展示,其观赏性、可读性、趣味性、哲理性将是十分诱人的。

   建国以来,我国相继颁布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》、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》、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》、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博物馆管理办法》等等与文物相关的法律法规。自2001年11月28日国家颁布新的《文物法》以来,文物市场合法合理的流通交易空前活跃,为文物的征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。现在,太极方面的文物不难征集,价格也不太高,有的收藏家收藏着纵贯数千年的太极文化发展的现成系列文物,给以适当名份就有半捐半赠意向,若能做好思想工作并进行感情联络,可以轻松地把成套数以千计的文物收到手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博物馆管理办法》颁布后,中华民族掀起了建设博物馆的高潮。而今,中国的国际地位凸显,社会日益和谐,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广泛传播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。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,多建诸如太极文化博物馆这样的基础设施。

   目前,建设太极博物馆的硬件、软件都不是主要问题,关键是工作理念。

   七

   太极文化博物馆的功能是多样的,除展示太极思想的发展史外,还可以举行讲座、培训、研讨、出国交流演出、承揽咨询等。可以将军事中的“奇正相变”、中医中的“寒热补泻”、国画中的“浓淡远近虚实”、建筑中的“五行相生相克”等等各个领域中相关的思想,置于太极文化范畴综合研究,吸收不同领域的人,以他们熟悉的文化现象为桥梁进行联谊交流,加深人们对中华武术的感情,有利于宣传推广中华武术。

   博物馆可开发太极文化的艺术品、纪念品、饮品、药品、用具等商品,取得利润用以支撑博物馆的运转。

   博物馆可以成为当地精英人物坐而论道、探讨养生、规划人生的场所,成为社会区域中的精神家园,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,促进社会进步。

   八

   太极文化博物馆应是开放的。

   这个博物馆,应与遍布世界各地的武术培训中心、武术辅导站、武术网站、武术杂志社等组织机构形成密切的信息交流,实现资源、客源共享。太极文化博物馆应与世界各博物馆密切合作,实现展品互展,讲师互助。太极博物馆通过开放扩大信息量,扩大传播速度,扩大社会影响。开放性教学中,可在一个时期集中时间讨论研究一个武术流派,研究这个流派不同时期的不同代表人物,研究这个流派当前的传播状况、主要经验、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对策。研究国内外武术传播中师资的需求状况,以及不同地区对教学方法、师资条件、师资报酬方面的不同需求,达到教与学的融洽对接。

   博物馆可以征得相关部门的批准,征得相关社会团体赞助,举办观赏价值较高的武术散手擂台赛,在实战中培养武术技击人才,展示武术的风采,把博物馆办成本行业的一个美誉度极高的大品牌。

   九

   太极文化博物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大系统。

   这个馆的主馆应设在上海。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,随着上海在中国地位的日益彰显,杨澄甫、孙禄堂、郝月如、吴鉴泉等所代表的拳种总部都迁到了上海,至今,支撑太极文化大厦的主要力量还是前述这些大师的弟子和再传弟子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上海率先编辑出版了很多武术专著,为武术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。现在,上海这座中国开放度最高、经济活力最大的现代化城市,在国际上的影响力、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十分强大。置身东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来观察,在武术文化积淀深厚、经济文化影响力极大的长三角,建一座“太极文化博物馆”,无疑是非常恰当的。

   在太极文化博物馆的分布和覆盖方面,应优先考虑中国太极经典文化的发祥地和太极拳种发祥地。如河南汤阴羑里周文王演易之处可设易经陈列馆,陕西楼观台老子讲经处设道德经研究院;如温县陈家沟,河北永年广府,河北望都陈式、杨式、孙式太极发祥地,这些地方可建特色太极拳纪念馆;如湖北武当山、江西龙虎山可建太极分馆……这样,将太极文化博物馆建设延伸到全国各地,再择时机,与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互动,在其院内搞陈列室,陈列复制精品。这样,由上海到祖国各地乃至全世界,逐渐形成完备的传播网络。这种由点到面的太极文化传播,必然带来中华武术传播的高潮,为人类的身心健康带来福祉。